
2025年10月20日星期一
一、回顾导入
1.回顾《盘古开天地》,引导学生回忆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。
2.引出《精卫填海》,强调文言文的特点,提醒学生注重朗读的语感。
二、师范读,指导朗读方法
1.教师范读课文,引导学生找出与现代文朗读不一样的地方,如停顿、字音拉长等。
2.通读课文,让学生自主发现朗读的注意点。
3.教师领读,学生齐读,之后学生分句读,个体读,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指导。
4.学生齐读课文,感受语感,促进理解。
三、理解课文
1.学生尝试理解课文
- 教师提示“曰”和“日”的区别,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语句。
- 针对学生的发言,教师提出“为”的意思,引导学生理解“化为精卫”中“为”是“化身为”的含义。
展开剩余71%- 对于学生的解释,教师引导结合生活实际理解“溺”等字词的含义。
- 提示“游于东海”的“游”更适合理解为“游泳”,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。
- 教师提问学生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,进行针对性解答。
2.学生再次朗读课文,解决不懂的地方,理解“返”字的含义。
3.加快朗读速度,再次朗读课文,强化对课文的熟悉程度。
4.指导学生读好停顿,在无标点的情况下,把握朗读节奏。
四、思考辨析
1.提问:女娃为何要这么做?
-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,如不想让别人遭遇同样的命运、报仇、重生等。
2.提问:精卫能否实现心愿,为何?
-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,如大海太大、石子太小、河流不断入海、精卫力量有限、“大”和“小”的具体数值对比等,还可以结合“乌鸦喝水”的例子辅助理解。
- 教师小结:精卫的心愿无法实现,但它一直在做,哪个字字体现了它的坚持。
3.提问:精卫的行为带来怎样的启发?
- 总结出精卫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。
4.出示成语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”强调品质。
5.提示神话的创作缘由:人类想战胜自然,但做不到,所以靠神话寄托人类美好的愿望。
6.逐步擦除板书,学生尝试背诵课文。
7.组织小组合作,推选代表讲故事,将课文内容转化为生动的故事讲述出来。
8.生扮演“精卫”。师提问:为什么如此坚持?会遇到哪些困难?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精卫品质。
附听课随想:
1.文言文教学朗读要到位,一上来范读、齐读、分句子读、个人读、齐读、师带读、再齐读,读书百遍其意自现,文章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。
2.我讲神话故事总是一上来就带学生区分寓言、童话、神话,再告诉他们神话的特点。但是朱老师这次居然是由精卫的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”过渡到人类做不到,才要靠神话寄托。简直丝滑无比,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。
3.还有关于精卫的品质,朱老师也没有反复地去说,而是通过前期学生的回答,和最后的互动表演,强调困难,来深入理解的。看似不同的环节,但其实目的是类似的。
4.朱老师的各个环节的目的都是交错在一起的,而且不会很直接地去讲一些东西,都是让学生自己体会以后,再点拨一下。
5.朱老师的课就像王羲之的行书,没有固定的套路,随机应变,才最高级,最难学。
发布于:上海市联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