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 岁的互联网运营小林嚼着柑橘味护肝软糖加班,35 岁宝妈张姐在抖音抢儿童赖氨酸钙片,70 岁王爷爷对比氨糖软骨素 —— 这些日常场景,勾勒出保健食品市场的全新图景:它早已不是 “中老年人专属补品”,而是覆盖全年龄段的健康刚需;不再是 “难吞的药片、刺鼻的粉剂”,而是软糖、液体钙等更懂消费者的形态;更非外资品牌垄断,国货正凭精准定位撕开市场缺口。
《保健食品行业:四大趋势看营养保健食品未来消费机遇》报告显示,中国保健食品市场规模已突破 3000 亿元,线上渠道增速超 30%,新平台更是实现翻倍增长。对大健康领域的从业者而言,这份报告不仅揭示了市场增量空间,更藏着 “如何让保健食品融入日常” 的创新逻辑。我们从市场全貌、线上格局、细分赛道到未来趋势,拆解 3000 亿市场的创新密码。
一、保健食品市场概览:从 “野蛮生长” 到 “理性创新”保健食品市场正经历监管、需求、渠道的三重变革。过往 “电视购物口服液” 的刻板印象,已被 “精准营养解决方案” 取代。
展开剩余86%1.行业进化:监管推动功能细分
行业从早期虚假宣传盛行的混乱,走向规范发展。《保健食品管理办法》划定行业边界,新征求意见稿更预示 “情绪调节、关节修护” 等功能将纳入目录。尽管中国保健食品人均年消费仅 38 美元,不足美国的 1/5,65 岁以上人群渗透率也仅为美国的 1/3,但这些差距正是未来增长潜力所在。
2.渠道变革:线上成主力,新平台异军突起
线上渠道已超越线下,其中淘宝天猫占据线上 60% 份额,抖音等新平台增速超 130%。新平台通过 “场景化种草” 崛起,主播在直播间演示 “熬夜党护肝”“儿童补钙” 等实用场景,让胶原蛋白肽饮、奶蓟草护肝片等品类成为爆款。传统直销因信任危机、药店商超因高成本被边缘化,线上渠道成为触达年轻消费者的核心。
3.消费驱动:全年龄段需求分化
保健食品消费主力转向 40 岁以下人群,占比近八成。21-30 岁年轻人成为增长引擎,熬夜党为护肝片买单,备孕女性关注孕期营养,健身族青睐蛋白粉。不同年龄层需求差异显著:老年人侧重营养补充与疾病养护,中青年聚焦日常保健与熬夜修复,但 “改善睡眠” 是全人群共同刚需,推动褪黑素、GABA 类产品持续热销。
二、线上市场扫描:跨境、高端化、国货崛起线上市场是消费趋势的 “晴雨表”,从三大主流平台表现看,三个特征尤为明显,正重塑保健食品线上格局。
1. 跨境渠道占比高,原产地铁受信任
淘宝天猫近四成销售额来自跨境渠道(天猫国际、淘宝全球购),核心是消费者对 “原产地铁” 的信任 —— 美国维生素、澳大利亚乳清蛋白、新西兰益生菌,因 “原料优质、生产标准高” 成首选。
比如 Swisse 钙片,靠 “澳大利亚原产 + 柠檬酸钙好吸收” 长期霸榜;life space 益生菌因 “新西兰进口 + 菌株适配亚洲人” 获青睐。但国货并非无机会,汤臣倍健通过 “维生素精细化运营”(如孕妇叶酸片、老人氨糖),在跨境品牌主导的市场中站稳脚跟,跻身线上前三。
2. 价格高端化,千元以上产品增长快
过去,保健食品多集中在 “100-200 元” 价格段,如今 400 元以下份额下降,1000 元以上份额持续增长。高端化并非 “盲目涨价”,而是有两大支撑:一是 “抗老等高端成分”(如 NAD+、NMN、人参皂苷),主打 “延缓衰老、提升精力”,吸引高收入人群;二是 “组合装囤货”(如 3 个月口服美容周期装),总价虽高但单瓶单价更低,契合 “长期养护” 需求。
3. 品牌格局:外资主导,国货差异化突围
目前线上市场仍以外资品牌为主(占 70% 份额),美国、澳大利亚、日本品牌占据前列,但国货正通过 “差异化定位” 突围:汤臣倍健聚焦 “大众维生素”,用 “孕妇叶酸、老人氨糖” 与外资错峰竞争;诺特兰德从 “健身人群” 切入,推出乳清蛋白、锌镁肌酸,通过新平台达人分销快速起量,成国货黑马。
国货的成功印证:不是外资不可战胜,而是要找到本土优势 —— 比如更懂中国消费者饮食习惯(针对乳糖不耐受人群的植物蛋白粉)、更贴合本土场景(针对应试学生的健脑产品)。
三、重点细分市场:骨骼健康赛道的创新机会骨骼健康市场规模超 80 亿元,增速超 57%,覆盖儿童、老人、女性三大核心人群,需求潜力巨大。
1. 人群细分:需求精准匹配
儿童青少年与中老年人是核心消费群体,购买占比分别达 49.7% 和 32.8%。儿童产品主打赖氨酸、水解蛋黄等促生长成分;中老年产品则聚焦氨糖 + 硫酸软骨素。同时,女性补钙需求显著,35 岁后主动补钙意识增强,产后及更年期女性偏好温和配方。
2. 成分趋势:新兴成分爆发
传统钙、维生素 D 增速放缓,赖氨酸、水解蛋黄、西芹籽等新兴成分快速崛起,其中赖氨酸同比增长超 700%,水解蛋黄增长超 2600%。品牌通过成分组合打造差异化,复合配方更受青睐。
3. 消费者痛点:细节决定复购
吞服难、口味差、效果不明显是主要痛点。企业通过创新剂型(液体钙、软糖)、改善口味、提供使用指南等方式解决问题,如汤臣倍健液体钙、Swisse 小粒柠檬酸钙,以细节提升复购率。
四、四大趋势:保健食品的未来创新方向保健食品创新聚焦 “更懂消费者”,四大趋势推动产品深度融入日常生活。
1. 形态零食化:零食即营养
传统保健食品吞咽难、携带不便的痛点,催生零食化转型。维生素 C 软糖、叶黄素酯压片等创新形态,打破场景限制:年轻人随身补充营养,家长将钙软糖作儿童健康零食,老年群体也告别吞服大药片的困扰。市场数据显示,此类产品销售额增速远超传统剂型。
2. 疗愈化:健康需求升级
功能边界从 “基础营养” 拓展至 “身心疗愈”。成人超重问题与情绪健康需求激增,带动白芸豆提取物、圣约翰草等成分产品热销。品牌顺势推出 “情绪软糖”“口服美容品”,满足消费者对身材管理、情绪调节与肌肤状态的多维追求。
3. 定制化:精准营养服务
“千人一方” 转向 “专属方案”。针对乳糖不耐受、素食者、学生群体的定制产品,以及 “基因检测 + 营养推荐” 的高端服务,凭借精准匹配健康需求,实现高溢价增长,凸显消费者对个性化营养的认可。
4. 原料天然化:回归自然理念
消费者对 “天然” 的偏好重塑行业标准。品牌转向植物提取原料,如葡萄籽抗氧化、姜黄抗炎等,迎合年轻群体对温和、无副作用产品的需求。透明化的成分溯源,成为建立品牌信任的核心竞争力。
五、创新启示:3000 亿市场的机会在 “解决真实痛点”保健食品的创新,从来不是 “炫技式成分堆砌”,而是 “解决消费者的真实痛点”:孩子不爱吃钙片,就做成软糖;老人吞不下大药片,就做液体钙;年轻人觉得保健品麻烦,就做零食化形态。这些看似简单的改进,恰恰是打开市场的钥匙。
对大健康创新从业者而言,三个方向值得关注:
贴近年轻人群:用新平台场景化种草,比如演示 “熬夜党吃护肝软糖”“健身后喝蛋白粉”,让保健品融入年轻人生活;
抓细分痛点:针对 “儿童吞服难” 做迷你颗粒,针对 “老人关节痛” 做易吸收氨糖,小而美的细分赛道往往有大机会;
技术赋能创新:用 “基因检测” 做定制营养,用 “微囊技术” 提升成分吸收率,用 “天然提取技术” 开发安全原料,技术创新能构建核心竞争力。
如今的保健食品市场,早已不是 “卖补品” 的时代,而是 “卖健康生活方式” 的时代。从难吞的钙片到好吃的软糖,从通用营养到定制方案,每一个创新都在回答 “如何让健康更简单、更日常”。未来,当保健食品像吃零食一样自然,这个行业才算真正成熟 —— 而我们正走在这条路上。
发布于:上海市联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